您的位置 首页 理财

召回近10万辆、投诉量霸榜!上汽集团的“转型突围”为何步履维艰?

  作为中国汽车工业的老牌巨头,上汽集团 曾长期占据行业销量榜首,头顶“中国汽车一哥”的光环。然而,近年来在新能源汽车浪潮的冲击下,这家传统车企的转型之路布满荆棘。销量下滑、质量投诉频发、员工流失加剧、内部治理失序等问题集中爆发,与其在环境维度亮眼的ESG表现形成刺眼反差,昔日巨头的突围之路显得迷雾重重。

召回近10万辆、投诉量霸榜!上汽集团的“转型突围”为何步履维艰?

作为中国汽车工业的老牌巨头,上汽集团曾长期占据行业销量榜首,头顶“中国汽车一哥”的光环。然而,近年来在新能源汽车浪潮的冲击下,这家传统车企的转型之路布满荆棘。销量下滑、质量投诉频发、员工流失加剧、内部治理失序等问题集中爆发,与其在环境维度亮眼的ESG表现形成刺眼反差,昔日巨头的突围之路显得迷雾重重。

质量是企业的生命线,对于汽车行业而言更是如此。但上汽集团在产品安全与质量这一核心社会责任上的失守,让消费者的信任逐渐崩塌。2024年9月30日,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的召回公告揭开了上汽质量管控的冰山一角——98408辆科莱威纯电动汽车因潜在缺陷被召回,涉及近三年生产的多款车型,规模之大令人咋舌。这并非个例,车质网最新投诉数据显示,近30天内上汽通用别克、上汽大众两大核心合资品牌均有车型跻身投诉量前十,别克英朗更是以高投诉量位居次席。

消费者的投诉直指核心安全隐患:别克英朗的转向系统故障频发,方向盘不正、转向沉重甚至卡滞的问题,在行驶过程中可能引发严重交通事故;上汽大众多款车型则深陷变速器故障泥潭,顿挫、脱挡、机电单元损坏等问题反复出现,有车主反映高速行驶中突发故障码,变速箱仅存246挡,严重危及行车安全。更令人担忧的是,这些问题并非服务流程纠纷,而是集中于转向、变速等关键硬件层面,暴露了上汽在零部件采购、生产组装到出厂检测全链条质量管控体系的严重疏漏。

进入2025年,质量问题引发的连锁反应持续发酵。新浪黑猫投诉 【下载黑猫投诉客户端】平台上,关于上汽旗下车型的投诉量居高不下:有车主新买的大众朗逸提车仅两天就出现发动机、刹车系统故障提醒,4S店与厂家相互推诿,以“软件升级”为由拖延处理;部分车主更换的维修配件疑似非原厂正品,大灯亮度不足、摄像头清晰度下降等问题频发,4S店与厂家互相甩锅,让消费者维权无门;甚至有经销商闭店跑路,导致消费者预付的保养套餐费用无法追回,上汽集团对此却缺乏有效的兜底机制。产品质量的硬伤与售后服务的软伤,正在不断消耗这家老牌车企积累多年的品牌信誉。

在内部管理层面,上汽集团同样面临严峻挑战。员工流失率的持续攀升,成为企业发展的隐忧。根据其披露的可持续发展报告,2023年上汽员工主动离职率为6.3%,虽低于部分同行,但显著高于比亚迪2.97%、一汽集团1.5%等主要竞争对手;2024年这一数据进一步攀升至6.9%,逆势上涨的背后,是企业在人才保留与企业文化建设上的全面缺位。

智己汽车2024年引发的“加班文化”争议,更是将上汽的员工关怀短板暴露无遗。在智己L6发布会上,CEO刘涛公然将“员工错过孩子出生、送孩子去寄宿学校”作为“奋斗精神”宣扬,这番言论在社交平台引发轩然大波。网友普遍质疑,这种将牺牲家庭幸福等同于职业奉献的价值观,不仅违背人文关怀精神,更折射出企业管理中对员工权益的漠视。对于以技术创新为核心竞争力的新能源汽车行业而言,人才是转型成功的关键,而上汽在企业文化塑造上的偏差,无疑会加剧核心人才的流失,为转型之路埋下隐患。

内部治理的漏洞,则让上汽的发展雪上加霜。2024年11月,上汽集团原副总裁陈德美涉嫌受贿、为亲友非法牟利一案一审开庭,公诉机关指控其非法收受财物折合人民币近3000万元。高管贪腐案的曝光,暴露出上汽集团在内部监督、权力制衡等治理机制上的严重缺陷。尽管公司此后推行了人事调整与组织优化,但根深蒂固的治理顽疾并非短期能够根治。治理体系的不完善,不仅损害企业形象,更可能导致战略执行变形、资源配置低效,直接影响转型进程。

在行业变革的关键节点,上汽集团的转型战略未能跟上市场节奏,错失了发展先机。早在2016年,上汽就联合阿里巴巴推出荣威RX5,成为全球首款互联网汽车,一度引领行业潮流。但此后,企业战略布局陷入混乱:多个新能源品牌并行发展,导致研发资源分散、内部竞争内耗;在五菱宏光MINI EV凭借低端市场取得阶段性成功后,未能及时向中高端市场突破,缺乏能够引领市场的爆款产品。这种战略上的摇摆与滞后,直接体现在市场业绩上——2024年上汽批发销量同比下滑20.07%,仅为401.3万辆,被比亚迪正式反超,“一哥”地位旁落。

尽管上汽集团在环境维度表现突出,通过建立双碳工作小组、推进绿电使用、降低产值能耗等举措,取得了ESG环境评价的优异成绩,但ESG的核心是可持续发展,社会维度的责任缺失与治理维度的机制缺陷,让其ESG整体表现形同“跛脚”。对于消费者而言,优质的产品与安全的保障远比减排数据更重要;对于企业而言,完善的治理体系与稳定的人才队伍才是转型的基石。

面对重重困境,上汽集团自2023年管理层调整后推出了一系列改革举措,涵盖技术研发、营销转型、开放合作等多个领域,试图在电动化、智能化与国际化赛道上实现突破。但从目前来看,这些举措尚未显现出实质性成效:合资品牌销量持续承压,新能源高端市场突破乏力,海外市场还遭遇阶段性下滑。

中国汽车行业的转型已进入深水区,市场竞争日趋白热化。对于上汽集团而言,想要重拾昔日荣光,仅凭环境维度的亮眼数据远远不够。当务之急是正视自身短板:以零容忍态度筑牢质量管控防线,切实保障消费者权益;重塑企业文化,加强员工关怀与人才保留,激发组织活力;完善内部治理机制,构建透明高效的现代企业制度;理清战略思路,集中资源打造核心竞争力。

老牌巨头的转型从来都不是易事,但唯有直面问题、刮骨疗毒,才能在行业变革的浪潮中站稳脚跟。上汽集团的突围之路还有多长?答案,不仅取决于其改革的决心,更在于其解决问题的行动力。如果不能尽快补齐质量、治理、人才等关键短板,这家昔日的汽车巨头,或将在时代浪潮中进一步迷失方向。

召回近10万辆、投诉量霸榜!上汽集团的“转型突围”为何步履维艰?
海量资讯、精准解读,尽在新浪财经APP

责任编辑:尉旖涵

本文来自网络,不代表天牛新闻网立场,转载请注明出处:http://www.itubsoft.com/35975.html

作者: wczz1314

为您推荐

发表回复

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。 必填项已用 * 标注

联系我们

联系我们

13000001211

在线咨询: QQ交谈

邮箱: email@wangzhan.com

关注微信
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

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

关注微博
返回顶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