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科研团队为小鼠飞天做准备
这批小鼠的“太空宿舍”——小型哺乳动物饲养装置,由中国科学院上海技术物理研究所团队研制,该装置此前已经搭乘天舟九号飞船提前抵达空间站。后续,航天员将帮助小鼠入住“宿舍”,自动饲养系统随即启动。装置不仅能为小鼠自动提供水和食物,还可以拍摄行为视频,实时监测它们的应激行为、生活节律等变化。
飞天小鼠都经过严格的筛选和训练,能够适应空间环境。悬尾筛选将小鼠吊在半空,测试行动是否活跃;赛道筛选让小鼠奔跑比拼,考验运动能力和耐久能力;转棒筛选考验四肢协调能力;Y迷宫筛选测试空间记忆能力;二维旋转筛选确保前庭功能合格,旋转后的平衡木训练帮助小鼠掌控平衡……300只小鼠过五关斩六将,再经过训练不断提升能力,最终决出4名“优胜者”,获得成为“小鼠航天员”的资格。
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副研究员李天达表示,哺乳动物实验的时间跨度大、流程繁复,对科研团队来说是极大的考验,全程仿佛一场高难度的接力赛,“从把小鼠安全送上天,到在空间站里养好它们并完成实验,再到把健康的小鼠成功带回来,返回地面后的小鼠还要进行解剖和生物样本的分析研究,每个环节都不能掉链子。任何一次交接棒出了问题,都可能导致任务前功尽弃。”
这段时间,李天达与30多位团队成员一起,在发射场协同工作。团队成员来自不同单位,研究领域也各不相同,他们要在有限的场地、有限的时间内,有条不紊地完成小鼠的生理检测和行为学实验,之后还要将部分小鼠解剖,获得不同组织器官的生物样本。为了让小鼠样本管理规范有序,团队建立了一套样本的“身份证系统”,每一份样本的取材、标记、储存、运输各环节都有严格记录。
“空间站环境为我们提供了地面无法复刻的微重力条件,我们期待看到,在微重力、宇宙辐射和封闭生态系统的综合作用下,小鼠会发生哪些变化。”李天达说,微重力会直接影响小鼠的骨骼肌、前庭系统和体液分布,辐射则可能引发遗传物质损伤,这些因素都是地面模拟无法完全复刻的。
在轨饲养5至7天后,小鼠单元将通过神舟二十号飞船下行生保装置返回地面,后续将有国内多家科研团队共同参与返回后小鼠的科学研究,从行为、生理到分子层面,初步系统探究小鼠对空间环境的适应性和应激响应规律。
“随着人类太空活动时间的延长,我们需要更全面地了解哺乳动物在空间微重力环境下的适应性。”李天达表示,这批飞天小鼠,将有望填补我国在空间小型哺乳动物实验领域的空白,为未来长期太空探索提供基础数据,并通过样本和数据的共享,推动空间生命科学的整体发展。
来源:北京日报客户端
记者:刘苏雅

微信扫一扫打赏
支付宝扫一扫打赏
